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又称:生物多样性国际日),鉴于公共教育和增强民众生态意识对在各层面执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通过了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之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以高等植物为例,约有3万种,美国与加拿大两国之和约为1.8万种,整个欧洲则有1.2万种。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次“地球峰会”上,签署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和两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其中之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获得了各国快速和广泛的接纳,150多个国家在里约大会上即签署了该文件。此后共187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原定于今年10月15日至28日召开在中国昆明举办。现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已延期。本届大会重要任务之一是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同时还要确定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战略。大会的成功举办,能够推动世界各国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文字和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