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多样性
也可称为“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的变化,以及各种生命形式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总称。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人类是如此完全地依赖于它。迄今为止,大约175万个物种被鉴定。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类型有599类。中国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此外,中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
2. 《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f Biodiversity(CBD),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就是在此次“地球峰会”上产生的,包括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在里约大会上签署了该文件,此后共175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3. 就地保护(英:In Situ)
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原产地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开展的保护的方式。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4. 迁地保护(英:Ex Situ)
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自然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等原因而导致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以及建立种子库等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方式。
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5. 外来物种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威胁“土著”生物物种的生存,从对生物多样性、林业、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甚至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 转基因生物
所谓转基因生物就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将DNA进行人为改造的生物。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片断,通过基因技术加入到目标生物当中。
经基因改造的植物大多是农作物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是为了抵抗病虫害。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越采越多的关注,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潜在的侵袭力、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从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IUCN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级别是:绝灭(EX)— 野外绝灭(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
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有多少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也就是有多少濒危物种。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订的红色名录等级标准,对我国物种现状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估,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濒危物种的濒危状况等级,具体等级为:绝灭-野外绝灭-地区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展示了对所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部分鱼类,以及部分昆虫、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和维管束植物等得评估结果,共评估了动物界和植物界近10211种生物物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研究和编制对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十分重要,也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政策和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9.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英国生态学家诺曼•麦尔在1988年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概念,他认识到这些热点生态系统在很小的地域面积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个概念后来被麦尔和国际环保组织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2000年又进一步发展和定义。现在评估热点地区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特有物种的数量和所受威胁的程度。保护国际在全球确定了 34 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这里生长的很多动植物都是这些地区所特有的。这些地区虽然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4%,但是包含了超过60%的陆生物种。中国西南山地地区是就是CI确定的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它西起西藏东南部,穿过川西地区,向南延伸至云南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青海和甘肃的南部,这里拥有12000多种高等植物和大约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10. 生物燃料
又叫生物能源,指以利用广阔的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从而能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是植物油与醇类(通常是甲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的,如油菜籽、向日葵、红花、芥菜、棉籽、棕榈籽、椰子及大豆,还可以牛肉、猪肉或家禽的脂肪,甚至以饭店回收的油脂为原料。生物乙醇是从植物中获取的糖经过发酵得到的,多以淀粉类植物为原料,在美国,普遍以玉米作为原料;在巴西,则是以甘蔗作为原料;木薯作为生物乙醇原料的情形也比较普遍。在美国和巴西,从这些作物中生产生物乙醇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在欧洲,从油菜等油料作物中生产的生物柴油正在迅速地被接受。
11. 生物技术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第2条将“生物技术”定义为:使用生物系统、生物体或其衍生物的任何技术应用,以制作或改进特定用途的产品或工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