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燊

周彤燊(1944-),教授,云南大理人。1965年毕业于原昆明农林学院。1980年调入我校从事真菌学的教学科研工作,1988年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至退休。先后从哀牢山、铜壁关、丽江老君山、大围山等各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制作了大量的真菌标本,完成地星和鸟巢菌科志、刺革菌科志研编,在全国各地不同生态类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荒漠草原、高山草甸、沙漠边缘等特殊生境采集标本,丰富了我校森林病理和真菌标本室的馆藏标本种类和数量。我校馆藏的鸟巢菌、地星种类、数量以及刺革菌属的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参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负责大型真菌标本的鉴定,鉴定出哀牢山保护区51属94种真菌,铜壁关保护区16科171种真菌及鉴定到属的未知种25个,报道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17个,云南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19个。参研“云南主要林木病害及防治研究”项目,系统研究了云南油杉上的三种锈病并报道新种1个——油杉被孢锈。该项目获1996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参编任玮先生主编的专著《云南森林病害》(任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地星科、鸟巢菌科科志研编”,发现鸟巢菌7个新种,1个新变种、中国新记录型1个;发现地星科中国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4个;主编《中国真菌志第三十六卷·地星科、鸟巢菌科》(2007年)。2012年系统研究的鸟巢菌、地星菌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刺革菌科科志研编”,主要完成刺革菌属的研编,发现新种1个,参编《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九卷·锈革孔菌科》(2005年出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项目的子项目“真菌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及共享”,向‘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先后提交了2590个纯菌株和相应的描述、显微照片等。先后指导硕士生11人(含一名越南硕士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